后记
宇宙百忙中安排的邂逅
搭载了金唱片的旅行者一号,在2025年之后,就会彻底和地球失去联系,成为飘浮在宇宙中的一艘“流浪探测器”。
我是个十足的宇宙爱好者,在生活中只要看到宇宙元素的物件,就走不动路。如果遇上难解的不愉快,选一个夜空通透的旅行地看星星,看一本有关宇宙的书,瞬间就好过许多。我们所处的地球,不过如一粒悬浮在宇宙中的微尘,那些愁多夜长的思绪,终归只能淹没在浩瀚的背景里,根本不值一提。
这个时代,阅读似乎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娱乐背景里,我们可以倍速追剧,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,可以刷那些停不下来的短视频,逛商场,打卡网红餐厅,动辄三五个小时的剧本杀,推杯换盏的酒局……人类对于热闹的追求总是乐此不疲,终于有时间翻书,却只能停留在那几页。不管别人,作为一个常年与文字结伴的人,连我都无法坦诚面对自己日渐缩水的已读书单。这次起笔前,我对“写什么”犹豫了许久。这些年的创作,的确很难保持纯粹,要为出版社考虑,要为市场考虑,要为喜欢我的人考虑,甚至有时候是一点心气,想向那些一直唱衰的人证明,我可以驾驭更多的题材。结果
就是,当别人的眼光成为创作的标尺,个中的亏失,只有靠自己消解。回到这次创作,我丢掉了很多杂念,只想写好看、好读、自己写起来舒服的故事。关在家中六个月,零社交,推了工作,第一次一个人留在北京过年。写完全书,以读者的角度读完样稿,全身心地满足,再一次坚定了写作这件事。都说创作者要避免自我感动,可是不能取悦自己的故事,别人再欣赏也没有什么意义。
试读的时候,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平时情感很少外露的朋友,坐在我对面,突然掩面而泣,他说,这是他第一次看书看哭。有种感动是逼着你哭,而有种感动,是有后坐力的,不能想,想起来眼泪就止不住,我的故事是后者。听他的反馈很奇妙,写作其实有点像发射信号,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相同频率的人。书是太主观的作品,故事如何生长,取决于读它的人,人们翻开一本书,往往只看得到他们想看的那部分。
时间是最好的沉淀,距离第一本书出版,已经过去八个年头,我经常自恋地在各个平台上搜自己的名字,看大家说了什么。其中有几条,大意是说:“上学那会儿怎么会喜欢看这种东西。”坦白讲是难过的,但转瞬安慰自己,不需要我了也挺好的,证明他们终究走进了现实的生活。
我曾说过,比起做一个厉害的大人,我更想成为一个终生浪漫的小孩。我是个生活在“乌托邦状态”的人,少有烦恼,因为盲盒抽到喜欢的款式而开心,爱看怪力乱神的东西,隔三岔五就想去迪士尼,关心下一顿饭吃什么,不太关心世界。不是不承认年纪,而是不想被年纪束缚,因为没人能告诉我此时该做什么,除了我自己。这些年所有的经历告诉我,在舒适区做到让自己满意,付出心力,要比你横冲直撞去别的领地,来得更难。
我们相遇,走散,都是善缘。如果你为我停留,那我愿为你治愈世界的恶,让你永远做一个小孩。无论你此刻正经历什么,多大 年纪,只要翻开我的书,就永远能回到你最青春、最浪漫的时候。
我们是被选中的人,才可以在那么多繁杂的错过里,得以相遇。正如你此刻安稳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也要相信,宇宙百忙中让你降临,是为了让你看见自己的特别。
故事里,他们的分分合合告一段落,而你的生活,还在继续。
保持正念,观想好事,做自己的太阳,才能成为别人的光。
不客气 :)